CFA的全名是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S的縮寫。中文名稱譯為特許財金分析師。是由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美國投資管理協會簡稱AIMR所主辦的全球金融專業認證。
CFA考試方式與科目:
LEVEL I LEVEL II LEVEL III
職業行為準則 15% 10% 10%
經濟 10% 0-10% 0%
數量與統計 12% 0-10% 0-10%
財報分析與公司財管 28% 25-35% 0%
資產評價 30% 35-45% 30-40%
投資組合管理 5% 5-15% 40-60%
考題型態 全部選擇題4選一單選 分上、下午各3小時各出120題共240題
一年兩次 50% 單選題50% 非選擇題型( 自 2005 年起取消非選擇題型改為6題組型單選題 ) 50%單選題50%非選擇題型
考試日期 1. 每年5月底六月初的星期天
2. 12月初的第一個星期天 一年一次每年5月底六月初的星期天,與LEVEL 1同一天 一年一次每年5月底六月初的星期天,
與LEVEL 1同一天
考場 6月台北 12月台北 台北 台北
※CFA全部以英文出題,非選擇題部以英文作答
如何才能成為CFA:
要成為AIMR認證的CFA,必須具備以下3項條件:
1.須通過CFA Level 1,CFA Level 2和 CFA Level 3 連續三關的考試,考生必須通過一關後才能報考下一關,因此,一般而言,考取一個CFA需要花至少三年的時間。考生一但報名,必須在三年內通過level 1 考試,七年內通過三關測驗,如超過7年須再繳候選人註冊費用100美金。
2.至少三年財務投資分析與決策相關的工作經驗
3.繳交年費參加AIMR會員以及簽署職業道德公約
CFA的平均及格率:
根據2005和2006年統計各LEVEL PASS RATE如下:
2005年 2006年
Level I 36% 40%
Level II 56% 48%
Level III 55% 76%
如何決定及格率:
以上是全世界統計數據,根據我們的瞭解台灣地區各LEVEL及格率大約比平均低10%~15%視各LEVEL而有不同AIMR從不公佈及格方式,有此一說是前5%考生的平均成績乘上0.75就是PASSING SCORE以經驗值推估大約答對率要在6成5附近即可過關。
報考資格:
1.大學畢業即可報考
2.大學應屆畢業生以參加當年度考試可以畢業者為限
3.專科學歷需有財經投資相關兩年的工作經驗
4.高中高職學歷需有財經投資相關四年的工作經驗
如何報考CFA考試:
可以直接和AIMR報名或連結www.aimr.org/cfaprogram AIMR網站線上註冊以信用卡付款。
AIMR 聯絡方式:
Phone:(800)247-8132 (U.S. Canada)
Phone:(804)951-5499
Fax:(804) 951-5262
Internet address:www.aimr.org
E-mail address:info@aimr.org
您需準備護照的英文拼音、護照號碼、畢業學校的英文名稱、家裡連絡英文地址、自選一組ID AND PASSWORD、EMAIL信箱、信用卡卡號等等
其中REGISTRATION為第一次報名需繳,以後7年內考CFA任何考試都不必再繳REGISTRATION FEE
CFA報名期限 2007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JUNE FOR L1, L2, L3
2006/7/4~2006/9/27 2006/9/28~2007/2/15 2007/2/16~2007/3/15
DEC FOR L1 2006/1/4~2006/3/15 2006/3/16~2006/8/15 2006/8/16~2006/9/15
報名費用 L1 新生USD$760 L1 新生 USD$845 L1 新生USD$1155
舊生USD$370 舊生 USD$455 舊生USD$690
可否退費或遞延考試時間?
CFA的主辦單位AIMR對於已報考者並無退費的機制;此外,已報名的考生也不能取消或延後考試時間;報名費也不能轉給其他報名考生使用。
需要購買所有教科書?
AIMR每一級考試均會指定約十本左右的教科書,AIMR沒有規定考生必須購買所有建議的教科書,教科書解釋十分深入,考試範圍和出題方向是源自於教科書內容,且根據AIMR所提供的學習指南成果說明(LOS);因此強烈建議直接攻讀教科書是最好的準備方式。
總共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考試:
根據主辦單位AIMR每年9月公佈的的學習指南(Study Guide)所載,估計每位學員每一級需投入18週,每週大約需要10-15小時的時間準備,也就是說,總共需準備約4-5個月,學習時數合計180-270個小時。所以,越充足的準備是最理想的。
何謂Learning Outcome Statement (“LOS”):
CFA各階段的考試,CFA主辦單位AIMR針對各種不同考試科目均指定十本左右教科書或期刊,每一個章節AIMR都有列出「學習指南成果說明」,使學員在學習上更能抓住各章節段落的重點。
何時可知報名的考場詳細資料:
考生報名之後,準考證上會有考生所在地的考場資料,6月份的考試準考證在4月會寄發給考生;12月份Level 1的考試將於10月份寄出。
何時可接到考試結果:
通常Level 1考試成績的結果會在考試結束60天內寄發,Level 2 和Level 3的結果在考試日期90天內寄發。因此,考生的資料,包括通訊地址和e-mail地址,必須是正確的。
參考出處:http://www.tfra.org/in/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263
It is about my new life in a new country. Life has two sides-- good & bad. I like both sides.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聰明打包法
行李是旅行中必要的負擔,如何讓這個負擔減到最輕,了解一些方法與技巧, 可讓您省時省力不少!
1. 行李箱採一大一小,一個拖運、一個隨身,箱重愈輕愈好。
2. 行李箱的結構要很牢固,輪子一定要選寬大的,兩個輪子間距離愈寬愈好,拖 起來才會穩定。國外的街道很多用石頭砌成的,輪子不夠寬大,行李拖起來會 很辛苦。
3. 行李箱要有備用的皮箱鎖和皮帶。
4. 行李箱要有輪子,但雖然有輪子,大行李箱裝滿時,也要以能提得動為準,因為有時若遇到階梯等不方便用輪子時,提不動就麻煩了。
5. 最好採同色系搭配的衣物,以減化衣服的數量,並避免攜帶厚重衣服。
6. 衣服款式不見得一定要很流行,且不管正式或休閒,款式要簡單大方。
7. 過濾掉會皺的衣服。含純棉、麻、純絲,尤其是亞麻的衣服特別容易皺,針織 類衣服較不會起皺。
8. 至少需帶有一件輕薄短小又能預寒的衣物,如薄毛衣或長袖運動衫,放在手提包或手提行李的最外層。因飛機上的空調常讓旅客受不了,或天氣忽然變化,就可派上用場。
9. 塑膠袋在打包行李中佔很重要的角色,將襯衫類衣服折好,衣領交叉平放,全 數放入同一塑膠袋中;毛衣類 用捲的,若有長褲怕皺,可再捲到毛衣或針織類 衣服的外面,外面再加塑膠袋。毛衣類柔軟 彈性大,長褲在擠壓時較不會起皺。襯衫歸襯衫、毛衣歸毛衣、內衣歸內衣,取用時會方便很多。
10.千萬不要帶太多件厚重及粗針毛衣或大衣,純羊毛或兔毛背心內衣,在溫差 變化大的旅途中佔重要角色。國外室內及交通工具裡都有暖氣,故不必穿太厚。
11.貴重物品若無法手提,應藏於箱子底部,或用信封、塑膠袋等包裹,讓竊賊 不易發現,或增加偷竊的難度偽裝一下,風險自然會減小。
12.易脆物品應單獨包裝,隨身用手提,不要拖運。
13.預留行程中會增加的重量。如加買的衣服, 收集的目錄及書籍、雜誌、紀念 品等。
14.旅行中嚴控行李增加的重量,否則回國前才發現行李箱已裝不下,再去買行李箱、甚至超重須加收拖運費用,造成額外的煩惱。
15.攜帶手提電腦旅行的人需特別注意,有的海關會要求你啟動電腦,證明電腦 裡面沒有裝炸彈。
自備慣用藥品
患有心臟病、糖尿病者應隨身攜帶藥物,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並不隨便吃別人的藥。攜帶常備藥物時,應避免是粉劑,以免被誤為違禁品。孕婦及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良者,宜有家人隨行,且應先到醫院索取附有中文說明的英文診斷書備用。
行李打包「春捲術」
出國旅行,行李的打包通常都是放在整個出國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有些人更習慣出國前一天才收拾行李。無論如何,打包行李個人有個人的「家法」,以下提供一些筆者整理行李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1.隨身攜帶的物品:
不論是用筆或用腦,列出需要攜帶的物品。通常大都脫離不了盥洗、清潔、保養、藥品…等基本的隨身物品,這些東西以塑膠包裝為主,玻璃次之。也因為這種包裝在拖運過程中,容易受到高空壓力的影響而外溢,因此,筆者的建議是,在選購這些旅行替代的塑膠空瓶時,也盡量以旋轉式瓶蓋為主,並且最好將產品包入塑膠袋裡,這樣液體要流出的機會將會減少,即使流出也有外袋的保護。
2.藥品:
建議不要用外面賣的塑膠盒製成的藥盒,因為其密閉性不好,藥品在一冷一熱或長時間的旅行途中會潮濕、軟化、褪色或變味,所以,一定要用密封袋妥善包好、封好才能延長藥品的壽命。並且醫院給的藥量,通常都很多,請記得只要取適量旅遊天數的藥量隨身攜帶就好,以免造成藥品的浪費。筆者有一個習慣,會將每一類藥品分裝在不同的小密封袋中,貼上標籤註明藥品名稱及服藥的時間、順序,以免藥品一多容易混淆,再者萬一發生緊急狀況而自己又無法自理時,隨行者也可以依照標籤上的說明,立刻找到藥品,協助患者。
3.行李箱的選擇:
許多人一想到出國,都會先想到要買一個行李箱,但是,筆者比較希望思考的模式可以倒過來,應該先想到要旅行的國家、天數與旅行的目的後,再決定要買哪一種行李箱。不論是硬殼或軟質的箱子,都有其好處與缺點。這兩種箱子筆者都有,如果筆者要長途旅行超過7天以上或者這趟旅行可能以購物為主,會考慮硬殼的旅行箱。
因為,各國機場的行李搬運人員,要處理的行李太多,不可能好好愛惜每一件行李,所以推、拖、扯、摔、丟的功夫都練得很好,所以,行李箱當然也要耐操才行,硬殼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長程線行李重量限制是30KG(經濟艙),可是長時間旅行下來,常常會超重,尤其,在歐洲許多國家加入申根國後,對行李的要求變得更嚴格,多1KG都會罰的,因此,為了解決超重的問題,記得一定要再攜帶一個折疊方便又不需托運就可帶上飛機的行李手提袋,以便超重時可以裝用。
而軟質的行李箱比較適合旅行天數少於7天又距離近的國家,因為,攜帶的物品少許多,輕質的行李箱就比較適合。不過,軟質的行李箱用過後,表面會髒、有刮痕不好清洗與處理,而且行李太重時,把手可能會斷裂,這是選用時要考慮的重點。至於行李箱的大小選擇;有人忠於「簡從」,有人忠於「繁瑣」,這完全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來決定了。
4.衣物的打包:
衣物是所有攜帶物品中,數量最多、所佔空間最大的一項,因此,有效收拾衣物的方法,不但可以節省空間,也可以讓攜帶的瓶瓶罐罐、藥品有一個好的「藏身處」。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本文一開始所言的「春捲術」;將衣物用捲春捲皮的方式捲起來,並且在捲的過程中將1、2提到的包好的物品,順代「捲」入衣物裡,以防止壓碎;同時,當衣物捲成春捲的樣子時,也增加了衣物的緊實感,有助箱子承受外力的碰撞。請看圖片實驗;結果可知,「春捲術」比一般折疊的方式省空間喔!當然,適合捲的衣物,通常都不怕皺,怕皺的衣物基本上就不適合此種方法了!
5.旅行資料:
在出國之前,準備旅行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行程列印出來,隨身攜帶。如果,行前實在沒時間做太多規劃,最起碼請一定要準備一份當地的地圖和一個指南針,以免到當地連位置方向都搞不清楚時,被TAXI或路人所騙,很划不來的。
1. 行李箱採一大一小,一個拖運、一個隨身,箱重愈輕愈好。
2. 行李箱的結構要很牢固,輪子一定要選寬大的,兩個輪子間距離愈寬愈好,拖 起來才會穩定。國外的街道很多用石頭砌成的,輪子不夠寬大,行李拖起來會 很辛苦。
3. 行李箱要有備用的皮箱鎖和皮帶。
4. 行李箱要有輪子,但雖然有輪子,大行李箱裝滿時,也要以能提得動為準,因為有時若遇到階梯等不方便用輪子時,提不動就麻煩了。
5. 最好採同色系搭配的衣物,以減化衣服的數量,並避免攜帶厚重衣服。
6. 衣服款式不見得一定要很流行,且不管正式或休閒,款式要簡單大方。
7. 過濾掉會皺的衣服。含純棉、麻、純絲,尤其是亞麻的衣服特別容易皺,針織 類衣服較不會起皺。
8. 至少需帶有一件輕薄短小又能預寒的衣物,如薄毛衣或長袖運動衫,放在手提包或手提行李的最外層。因飛機上的空調常讓旅客受不了,或天氣忽然變化,就可派上用場。
9. 塑膠袋在打包行李中佔很重要的角色,將襯衫類衣服折好,衣領交叉平放,全 數放入同一塑膠袋中;毛衣類 用捲的,若有長褲怕皺,可再捲到毛衣或針織類 衣服的外面,外面再加塑膠袋。毛衣類柔軟 彈性大,長褲在擠壓時較不會起皺。襯衫歸襯衫、毛衣歸毛衣、內衣歸內衣,取用時會方便很多。
10.千萬不要帶太多件厚重及粗針毛衣或大衣,純羊毛或兔毛背心內衣,在溫差 變化大的旅途中佔重要角色。國外室內及交通工具裡都有暖氣,故不必穿太厚。
11.貴重物品若無法手提,應藏於箱子底部,或用信封、塑膠袋等包裹,讓竊賊 不易發現,或增加偷竊的難度偽裝一下,風險自然會減小。
12.易脆物品應單獨包裝,隨身用手提,不要拖運。
13.預留行程中會增加的重量。如加買的衣服, 收集的目錄及書籍、雜誌、紀念 品等。
14.旅行中嚴控行李增加的重量,否則回國前才發現行李箱已裝不下,再去買行李箱、甚至超重須加收拖運費用,造成額外的煩惱。
15.攜帶手提電腦旅行的人需特別注意,有的海關會要求你啟動電腦,證明電腦 裡面沒有裝炸彈。
自備慣用藥品
患有心臟病、糖尿病者應隨身攜帶藥物,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並不隨便吃別人的藥。攜帶常備藥物時,應避免是粉劑,以免被誤為違禁品。孕婦及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良者,宜有家人隨行,且應先到醫院索取附有中文說明的英文診斷書備用。
行李打包「春捲術」
出國旅行,行李的打包通常都是放在整個出國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有些人更習慣出國前一天才收拾行李。無論如何,打包行李個人有個人的「家法」,以下提供一些筆者整理行李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1.隨身攜帶的物品:
不論是用筆或用腦,列出需要攜帶的物品。通常大都脫離不了盥洗、清潔、保養、藥品…等基本的隨身物品,這些東西以塑膠包裝為主,玻璃次之。也因為這種包裝在拖運過程中,容易受到高空壓力的影響而外溢,因此,筆者的建議是,在選購這些旅行替代的塑膠空瓶時,也盡量以旋轉式瓶蓋為主,並且最好將產品包入塑膠袋裡,這樣液體要流出的機會將會減少,即使流出也有外袋的保護。
2.藥品:
建議不要用外面賣的塑膠盒製成的藥盒,因為其密閉性不好,藥品在一冷一熱或長時間的旅行途中會潮濕、軟化、褪色或變味,所以,一定要用密封袋妥善包好、封好才能延長藥品的壽命。並且醫院給的藥量,通常都很多,請記得只要取適量旅遊天數的藥量隨身攜帶就好,以免造成藥品的浪費。筆者有一個習慣,會將每一類藥品分裝在不同的小密封袋中,貼上標籤註明藥品名稱及服藥的時間、順序,以免藥品一多容易混淆,再者萬一發生緊急狀況而自己又無法自理時,隨行者也可以依照標籤上的說明,立刻找到藥品,協助患者。
3.行李箱的選擇:
許多人一想到出國,都會先想到要買一個行李箱,但是,筆者比較希望思考的模式可以倒過來,應該先想到要旅行的國家、天數與旅行的目的後,再決定要買哪一種行李箱。不論是硬殼或軟質的箱子,都有其好處與缺點。這兩種箱子筆者都有,如果筆者要長途旅行超過7天以上或者這趟旅行可能以購物為主,會考慮硬殼的旅行箱。
因為,各國機場的行李搬運人員,要處理的行李太多,不可能好好愛惜每一件行李,所以推、拖、扯、摔、丟的功夫都練得很好,所以,行李箱當然也要耐操才行,硬殼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長程線行李重量限制是30KG(經濟艙),可是長時間旅行下來,常常會超重,尤其,在歐洲許多國家加入申根國後,對行李的要求變得更嚴格,多1KG都會罰的,因此,為了解決超重的問題,記得一定要再攜帶一個折疊方便又不需托運就可帶上飛機的行李手提袋,以便超重時可以裝用。
而軟質的行李箱比較適合旅行天數少於7天又距離近的國家,因為,攜帶的物品少許多,輕質的行李箱就比較適合。不過,軟質的行李箱用過後,表面會髒、有刮痕不好清洗與處理,而且行李太重時,把手可能會斷裂,這是選用時要考慮的重點。至於行李箱的大小選擇;有人忠於「簡從」,有人忠於「繁瑣」,這完全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來決定了。
4.衣物的打包:
衣物是所有攜帶物品中,數量最多、所佔空間最大的一項,因此,有效收拾衣物的方法,不但可以節省空間,也可以讓攜帶的瓶瓶罐罐、藥品有一個好的「藏身處」。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本文一開始所言的「春捲術」;將衣物用捲春捲皮的方式捲起來,並且在捲的過程中將1、2提到的包好的物品,順代「捲」入衣物裡,以防止壓碎;同時,當衣物捲成春捲的樣子時,也增加了衣物的緊實感,有助箱子承受外力的碰撞。請看圖片實驗;結果可知,「春捲術」比一般折疊的方式省空間喔!當然,適合捲的衣物,通常都不怕皺,怕皺的衣物基本上就不適合此種方法了!
5.旅行資料:
在出國之前,準備旅行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行程列印出來,隨身攜帶。如果,行前實在沒時間做太多規劃,最起碼請一定要準備一份當地的地圖和一個指南針,以免到當地連位置方向都搞不清楚時,被TAXI或路人所騙,很划不來的。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人格特質介紹
我們的大腦在接收外部資訊的時候有3種習慣:聽覺型、視覺型、感覺型。每個人生理上都完全具備這3種能力,只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用其中的某一種,不常用的則本能地抛棄了。多用景象作思考的人屬於視覺型;多用聲音、語言作思考的人屬於聽覺型;多用感受作思考的人屬於感覺型。
聽覺型的人
聽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中間和右下方,你的朋友十有八九是個需要靠聲音溝通的聽覺型。
如果你是聽覺型的人,那你肯定口才好,善於言辭,很會模仿,到了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學會地方的方言。在集會或課堂上只要能聽清楚演講者或教師的聲音,即使離得很遠,看不到說話者本人也沒關係,照樣能吸收得很好;你和人交往時喜歡多說,同時也是個好的傾聽者。你的思維通常是偏理性的,重邏輯,講因果,條理分明。
聽覺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說話內容詳細,經常會重復;
2. 在乎事情的細節;
3. 愛說話,而且往往滔滔不絕;
4. 重視環境的寧靜,難以忍受噪音;
5. 注重用字和措辭的優美、發音準確,不能忍受錯別字;
6. 喜歡事務有節奏感;
7. 做事注重程式、步驟,按部就班;
8. 說話時常有描述性或象徵性的聲音,如:“沙沙的響聲”等;
9. 說話時常用連接詞,如:“爲什麽會這樣呢?那是因爲……”
10. 說話聲音悅耳,聲調節奏分明,往往善於歌唱,喜歡找聆聽者,自己也是很好的聆聽者;
11. 頭常側傾,手托臉部的某個部位,手腳愛打拍子;
12. 內心時常自言自語,肢體語言有節奏感;
13. 呼吸平穩。
視覺型的人
視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上方,如果你是視覺型的人則不同,集會或上課時你通常是坐在前排的人。如果看不到演講者或教師,你就好像什麽也沒聽到。你不僅是在聽,更多的是看,從說話者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獲取更多的資訊。毫無疑問,你的思維是跳躍的,聯想豐富,有時也會摻雜進一些自己的東西,容易讓人誤會。
視覺型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頭多向上仰,行動敏捷,手勢多,且多數在胸部以上;
2. 喜歡顔色鮮明、線條流暢、外形美麗的人、事、物;
3. 能夠在同一時間裏兼顧數件事,並且引以爲榮;
4. 喜歡事物多變化、多線條、多節奏;
5. 要求環境整潔,東西擺放整齊;
6. 坐不穩,多小動作;
7. 衣著得體,顔色搭配很好;
8. 說話簡短輕快、聲調平和,不耐煩冗長說話;
9. 批評的話多針對速度、時間、煩悶、單調;
10. 說話開門見山,三兩句便結束;
11. 說話聲大、響亮、快速;
12. 在乎事情的重點,不在乎細節;
13. 呼吸快而淺,用胸的上半部呼吸。
感覺型的人
感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左下方,感覺型的人通常反應較慢,說話也慢條斯理的,對待人和事用內心的感受去領會。你必須參與進去才會有體驗,不在乎好看和好聽,而重視意義與價值;平時你不善多言,經常沈默,因為多數你感覺到的東西卻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所以有時你會給人主觀、固執,甚至倔強的印象,難以溝通,不好打交道。
感覺型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 喜歡被別人關懷,注重感受、情感、心境;
3. 不在乎好看和好聽,重視意義和感覺;
4. 頭常向下做思考狀,行動穩重,手勢緩慢,多在胸部以下;
5. 坐時靜默、少動作,頭多下傾,呼吸慢而深;
6. 說話聲音低沈而慢,給人深思熟慮的感覺多用有關價值觀的詞匯;
7. 不善多言,可長時間靜坐;
8. 說話多提及感受及經驗;
9. 往往一次不能說完一句完整的句子,要兩三次才能說完;
10. 批評的話多針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如意的事情等;
11. 呼吸用胸的下半部及腹部。
本文引述自:中華人事主管協會顧問 吳昭德
聽覺型的人
聽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中間和右下方,你的朋友十有八九是個需要靠聲音溝通的聽覺型。
如果你是聽覺型的人,那你肯定口才好,善於言辭,很會模仿,到了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學會地方的方言。在集會或課堂上只要能聽清楚演講者或教師的聲音,即使離得很遠,看不到說話者本人也沒關係,照樣能吸收得很好;你和人交往時喜歡多說,同時也是個好的傾聽者。你的思維通常是偏理性的,重邏輯,講因果,條理分明。
聽覺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說話內容詳細,經常會重復;
2. 在乎事情的細節;
3. 愛說話,而且往往滔滔不絕;
4. 重視環境的寧靜,難以忍受噪音;
5. 注重用字和措辭的優美、發音準確,不能忍受錯別字;
6. 喜歡事務有節奏感;
7. 做事注重程式、步驟,按部就班;
8. 說話時常有描述性或象徵性的聲音,如:“沙沙的響聲”等;
9. 說話時常用連接詞,如:“爲什麽會這樣呢?那是因爲……”
10. 說話聲音悅耳,聲調節奏分明,往往善於歌唱,喜歡找聆聽者,自己也是很好的聆聽者;
11. 頭常側傾,手托臉部的某個部位,手腳愛打拍子;
12. 內心時常自言自語,肢體語言有節奏感;
13. 呼吸平穩。
視覺型的人
視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上方,如果你是視覺型的人則不同,集會或上課時你通常是坐在前排的人。如果看不到演講者或教師,你就好像什麽也沒聽到。你不僅是在聽,更多的是看,從說話者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中獲取更多的資訊。毫無疑問,你的思維是跳躍的,聯想豐富,有時也會摻雜進一些自己的東西,容易讓人誤會。
視覺型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頭多向上仰,行動敏捷,手勢多,且多數在胸部以上;
2. 喜歡顔色鮮明、線條流暢、外形美麗的人、事、物;
3. 能夠在同一時間裏兼顧數件事,並且引以爲榮;
4. 喜歡事物多變化、多線條、多節奏;
5. 要求環境整潔,東西擺放整齊;
6. 坐不穩,多小動作;
7. 衣著得體,顔色搭配很好;
8. 說話簡短輕快、聲調平和,不耐煩冗長說話;
9. 批評的話多針對速度、時間、煩悶、單調;
10. 說話開門見山,三兩句便結束;
11. 說話聲大、響亮、快速;
12. 在乎事情的重點,不在乎細節;
13. 呼吸快而淺,用胸的上半部呼吸。
感覺型的人
感覺型的人眼動在眼眶的左下方,感覺型的人通常反應較慢,說話也慢條斯理的,對待人和事用內心的感受去領會。你必須參與進去才會有體驗,不在乎好看和好聽,而重視意義與價值;平時你不善多言,經常沈默,因為多數你感覺到的東西卻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所以有時你會給人主觀、固執,甚至倔強的印象,難以溝通,不好打交道。
感覺型的行爲模式有以下特徵:
1. 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 喜歡被別人關懷,注重感受、情感、心境;
3. 不在乎好看和好聽,重視意義和感覺;
4. 頭常向下做思考狀,行動穩重,手勢緩慢,多在胸部以下;
5. 坐時靜默、少動作,頭多下傾,呼吸慢而深;
6. 說話聲音低沈而慢,給人深思熟慮的感覺多用有關價值觀的詞匯;
7. 不善多言,可長時間靜坐;
8. 說話多提及感受及經驗;
9. 往往一次不能說完一句完整的句子,要兩三次才能說完;
10. 批評的話多針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如意的事情等;
11. 呼吸用胸的下半部及腹部。
本文引述自:中華人事主管協會顧問 吳昭德
訂閱:
文章 (Atom)